什么是"知青"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8:06:53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年代划分
  1、早期知青
  自1955年报载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的一批中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60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那时候的知青基本是指原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称之为“早期知青”,或者称“返乡知识青年”,“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组织的支边知青。
  2、前老三届
  196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区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此之前,已经有六一、六三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连同后来的六五届下乡知青,被称之为“前老三届”上山下乡知青。

  3、其他
  “老三届”(1966-1968年),“新五届”(1969-1973年),以及“后五届”(1974-1978年)知青。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